2017-05-15 | 人類歷史上造紙技術的大遷移(二) 紙張的起源 |
人類歷史上造紙技術的大遷移(二)
紙張的起源
莎草”紙”帶給了古希臘、羅馬的繁榮興盛,但是莎草只生長在埃及地區,數量有限需求卻持續增長下,售價接連高漲,加上收存不易(莎草”紙”只是透過物理性質下密集聚合再一起的物體,在摺疊收存上有其限制),真正為書寫文字開創人類歷史新局的重任還是要倚賴更進一代的發明,紙張將承接起這個重責大任。
西元前兩千年文字的書寫在中國地區開始盛行起來,龜甲、獸骨、竹片和木片等成了主要的標記材質,其中盛產又快速生長在亞熱帶中國華南地區的竹子,更是從一般的植物搖身一變成為此後千餘年間擔負文字承載的要員。
只是在竹簡上書寫一旦發生錯誤,可能成片都會因此而被丟棄。為了補救,裁切的工具刀應運而生,中文裡的”刪”字也就這樣而來,一邊是”刀”部,一邊是書”冊”,這個冊指的就是當時的竹簡。儘管如此,受到重量、格式與尺寸大小的限制,卻也成了竹簡日後發展上最大的缺憾。
西元二世紀中國東漢年間,對於知識興趣濃厚的鄧太后,特別把原屬皇家圖書館人員的蔡倫免職改封為侯,成為其親信隨從,並且要求其全力投入紙張的研發,經過各種材質的測試,最終在混和了樹皮、麻等植物纖維的材料後發現其平整、堅韌等需求上的成果與效率最好,在透過浸漬的過程之後,真正符合效率生產的紙張終於成功造出,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蔡侯紙。